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2月3日下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人类表演学博士彭勇文教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了一场融合诗、歌和太极之美的传统文化心理健康促进体验。
融合了太极拳的身形之美、表演艺术的声音之美和经典诗歌的生命之美,融合国内外艺术疗愈理论,通过”调形“,”调声“和”调心“帮助人们减少内卷,绽放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在短短一个半小时里,彭勇文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艺术治疗的时代背景,诗歌疗法的发展与理论,再到整合诗歌疗法的原理,最后带领大家现场体验整合诗歌疗法的魅力。
艺术治疗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类型
艺术,本身就是人类精神性追求的产物,人类需要艺术,就像沉寂的大地需要阳光。诗、戏、乐、舞等艺术,点燃人类的生命热情,让人更有力量面对生活的烦扰和重压。
孔子曾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但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无处不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深陷其中,疲于奔波,透支身心,心境失衡恶化,渐渐失去了生活的节奏感平衡感。在艺术治疗中,艺术治疗师通过与来访者个人或团体建立信任,确定治疗的目标和计划, 以诗、音、舞、画、戏等艺术媒介与活动形式,帮助他们实现消极情绪的导出、宣泄,积极情绪的引入、强化,认知的转化、意义的重建,以及完成行为的转化、角色的训练等,从而完成治疗。
诗歌疗法的发展及理论来源
诗歌疗法是一种借助诗歌语言的隐喻、 声音、节奏及想象开展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法,1981年,美国全国诗歌疗法协会(NAPT)正式成立,目前已被认为是一种值得推崇且具有发展前景的跨学科心理治疗方式。
管子 · 牧民
管仲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
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
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彭勇文教授用屈原的《橘颂》和管仲的《管子.牧民》带领大家感受了诗歌疗法的魅力所在。诗歌一直是先知的语言,在诗歌中,即使我们使用语言作为工具,它仍然会去到文字抵达不到的地方,像是在黑暗中打开了缺口。
它不是凭空发生,他们需要工作,他们负责建筑,他们关心,他们倾听,就好像打开一扇门,当你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你的经历时,或者你的感受或者你需要说什么,诗歌将永远在那里,为我们搭建起意识和无意识的桥梁。
橘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其中彭勇文教授也提到,在诗歌疗法中,并非单纯增加来访的积极情绪,不是单纯的减少消极情绪,而是让来访在治疗的过程中获得平静情绪,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整合诗歌疗法的主要原理和案例
整合性诗歌疗法是整合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太极拳等传统身心锻炼法和表演艺术的声音训练法等,同时吸收国内外诗歌治疗的理论、方法和作品,形成的日常诗歌疗法和保健模式。整合诗歌疗法意在增强参与者的存在感,从中获得倾诉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整个过程充满音乐美,富有形象美,展现了生命之美。而生命之美,也正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追求的生命意义,通过诗歌这个载体,抒发乐情感,帮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整合诗歌疗法的现场体验和互动
最后,彭教授带领大家现场体验的整合诗歌疗法,由几个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太极动作,到发声练习,到诗歌的诵读,精彩绝伦,让参与者都意犹未尽。
当我们好奇的打量身边的人、事、物,运用感性和想象力去与世界发生联系,那些活生生的感觉和形象,便是诗的素材。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社会心理服务部(倪喆)
编辑:BB